房產決定階級流動(華昌宜)
2014年01月22日
工業革命前,人民的身分和資產均經繼承擁有而極為穩定。後來工業革命帶來了新貴而增加了跨代間身分及資產的流動性,因此在學界非馬克思學派者逐漸離棄了隱有意識形態的「階級」(class)議題,而改為「社會分層」(stratification)研究來描述人們的社會經濟地位,不再認為繼承有決定社會結構的角色。上一代的資產和身分不再決定下一代的成功。就住房而言,有錢人自然會住豪宅,但住在豪宅裡的小孩不能保證他將來必定是富豪。這尤其是美國的理念。
房產有無影響成就
20多年前英國學界有人用「住宅階級」(housing class)一詞,重新檢視住宅在影響社會流動的作用。近10年來房價高昂的韓國則更有人認真對待此事,例見孫洛龜所著《房地產階級社會》一書,作者以大量統計資料說明了在韓國「房地產資源差異→收入差異→教育費用差異→子女學歷差異」,也就是說房產分配導致了社會階級。
在重視擁有房產而且房價也因之不斷增長的台灣,房產之有無以及其繼承顯然已成為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敗之關鍵因素。父母擁有數處房產者,子女不僅會一生過得舒服,而且有了資本基礎再憑其個人才能繼續發展,累積更多財富。無父母房產遺留下的人要憑己一生打拼還未必能有適宜居所;如果咬牙購屋,其負擔必也排擠其他生活費用。上述之韓國流程也正在台灣發生,只是目前台灣尚少有人討論此議題,更未見人以翔實資料呈現和探討其因果關係。
政府忽視不願改變
台灣每見政府有意抑制房價,業界必跳出來說「打房」會不利經濟。剛要見效的實價登錄制度又在立法院藍綠聯手下放水。在台灣有錢人以囤屋累積財富的遊戲中,政府也從來忽視「囤屋→房價→社會流動」間的因果關係和深遠影響。如果主計總處肯將台灣房地產總歸戶資料加以分析公布,或者監察院能將申報財產的資料統計公布,就可看出我們的政務官和民意代表平均每戶有多少筆房地產和其價值。它們和全國的中位數之間的比例及增長,應是研究台灣政治經濟學的基礎;因為這些精英們是台灣房地產現象的構成和決策者,如果他們不願改變現況,當然現況不會改變。不過這正是階級的另一意義。
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
蘋果:房產決定階級流動(華昌宜)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 晚上7:11
Categories »
經濟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