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蘋論:央行應改變政策目標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 晚上11:00

蘋論:央行應改變政策目標

2014年01月21日

新整併的國家發展委員會將由管中閔擔任首任主委。資料照片
新整併的「國家發展委員會」將由原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擔任首任主委,角色是國家全方位發展的總工程師。

控制通膨目標狹隘

觀察其他現代政府的運作,經濟發展央行具有關鍵性的功能。央行若對實質經濟發展沒有積極負責的態度,僅賴經濟部和國發會是事倍功半的。所以,在祝福國發會開張大吉,馬到成功之際,也期待央行對經濟的復甦和增長付出更多的貢獻和責任感。

台灣央行過度重視「通貨膨脹目標制」,控制通膨既不過低,也不過高。為了維持通膨的穩定,總裁彭淮南堅持現有的匯率政策,不為出口企業大老闆們貶值台幣的呼聲所動。通膨目標制的用心是良好的;但此刻台灣更迫切需要的是經濟活動的熱絡。控制通膨的目標很狹隘,央行必須把貨幣和財政政策結合起來,才能給復甦注入活水。

經濟成長才是打開所有死結的萬能鑰匙,所以央行應該放棄通膨目標制,轉而關注國民所得的價值上,亦即央行應把目標改變成中期「名目GDP成長率目標制」,對企業、銀行、政府和個人都是重要的指標。

反而導致內部失衡

假設進口物價下跌,促使通膨降低,央行執行的是通膨目標機制,應會降息來提升國內衍生性通膨,讓通膨回到目標區,但除非借款成本極低,否則通膨不會上升,而過低的借款成本會造成不良放款的增加,並難以維持房市熱潮。原本想要穩定通膨的美意,反而導致內部失衡。

央行若改為名目GDP目標制,政策反應將完全不同。名目GDP可以用產出的價值、所得和支出來衡量,實質上就包括民間消費、公共支出、投資和出口減進口。若進口價值降低,名目GDP就會上升。此時,不必採通膨目標制那樣降息,反應考慮升息。經濟學家史蒂芬.金恩因此說:「若各國央行在金融海嘯前幾年採用這個方式,貨幣會比較緊縮,與房市熱潮有關的超額槓桿風險也會低很多。」

考慮穩定名目GDP

提振經濟措施若導致短期通膨上升,而經濟活動仍然低迷時,央行不該過度介入。政府須長期維持寬鬆到名目GDP真正開始上升為止。央行應否考慮改變其法定職責,以穩定名目活動的成長率為目標,而非穩定通膨率?好為台灣經濟復甦多盡些力!



 

0 意見:

張貼留言

 
Copyright 2017 國考法規與判決學習. Powered by Blogger.